功能主治:本品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成人2型糖尿病,可以单药治疗,也可以与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联合。
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 |||
主要成分 |
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二甲双胍。化学名称:1,1-二甲基双胍盐酸盐。分子式:C4H11N5•HCl。分子量:165.63 |
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吡格列酮。化学名为:(±)5-{4-[2-(5-乙基-2-吡啶基)乙氧基]苯甲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分子式:C19H20N2O3S·HCl分子量:392.9 |
|
生产企业 |
青岛百洋制药有限公司 |
通辽市华邦药业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H20193408 |
国药准字H20100033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本品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成人2型糖尿病,可以单药治疗,也可以与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联合。 |
对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可与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联合以改善和控制血糖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类、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 2型糖尿病的控制还应包括营养咨询、必要的减肥和体育锻炼这些努力不仅在2型糖尿病的初始治疗时很重要,在药物维持治疗时也是如此。 |
|
用法用量 |
必须整片吞服,不得碾碎或咀嚼后服用。2型糖尿病使用本品治疗高血糖时没有固定的剂量。在不超过最大推荐日剂量2500mg的情况下,根据疗效和耐受个体化调整剂量。本品通常随晚餐单次服药。为了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也为了使用最小剂量的药物使患者的血糖足以控制,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增加剂量。治疗开始和调整剂量期间(见推荐的服药计划),测定空腹血糖可用于确定本品治疗反应,以及确定患者最小的有效剂量。此后,应每隔三月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联合使用,治疗的目标都是使用最低的有效剂量使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推荐的服药计划肾功能正常(eGFR≥90mL/min/1.73m2)的成人通常本品的起始剂量为500mg每日一次,随晚饭时用一杯水送服,根据临床需要也可以1000mg每日一次。每周剂量增加500mg,至最大剂量2500mg,每日一次,随晚餐服用。一项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的患者转变为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试验结果提示,接受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的患者可以安全的以相同剂量转换为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每日一次的治疗,最高至2500mg每日一次。转变后要严密监测血糖,并相应调整剂量。从其他降糖治疗转变治疗:除了氯磺丙脲,患者从其他的口服降糖药转为本品治疗时通常是不需要转换期,服用氯磺丙脲的患者在换用本品的最初2周要密切注意,因为氯磺丙脲在体内滞留时间长,易导致药物作用过量,发生低血糖。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如果服用最大推荐剂量的本品四周后仍无反应的患者,应当考虑在维持最大剂量治疗的同时逐渐加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除非患者已存在对磺脲类药物失效。目前仅有二甲双胍与格列苯脲(优降糖)之间相互作用的临床和药代动力学的数据。联合服用本品与磺脲类药物,通过调整两种药物的剂量可以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联合本品治疗,磺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持续存在,甚至有所增加,应当进行恰当的预防。(见所选择的磺脲类药物的包装说明)。如果患者联合最大剂量的本品与最大剂量的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1至3个月仍不能满意控制血糖,要考虑改变治疗方法,包括联合本品和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单独治疗。与胰岛素在成人中联合使用:开始加用本品时可以维持胰岛素的剂量。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本品的起始剂量应为500mg每日一次。如果患者的反应不够时,1周后增加500mg,此后可以每周增加500mg直到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推荐的每日最大剂量是2500mg。当联合使用本品与胰岛素的患者的空腹血糖降至120mg/dL以下时,建议减低胰岛素剂量的10%-25%。应当根据血糖降低的反应继续进行个体化的调整或遵医嘱。肾功能损伤患者使用推荐:在给予本品前,应评估患者的肾功能,随后应定期评估。eGFR≥60mL/min/1.73m2无需调整剂量,eGFR45~59mL/min/l.73m2减量,本品不适于肾小球滤过率低于45mL/min/l.73m2的患者。碘化造影成像患者的暂时停药eGFR在45~60mL/min/l.73m2之间的患者应在进行碘化造影成像时或之前应停止服用本品,有肝损伤病史、酗酒或心脏衰竭病史的患者给予动脉灌注碘造影前应停止服用本品。造影结束48小时后重新评估eGFR,肾功能恢复后可以重新开始用药。 |
本品为分散片,使用时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可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早饭前或早饭后口服,通常,成人1日1次,每次服用吡格列酮15-30mg。另外根据患者性别、年龄和症状可作适当调整,但最大剂量为45mg。 |
|
副作用 |
严重的肾功能衰竭(eGFR可能影响肾功能的急性病情,如:脱水、严重感染、休克;可造成组织缺氧的疾病(尤其是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恶化),例如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近期发作的心肌梗死和休克;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等;已知对盐酸二甲双胍和本品中任何成分过敏;任何急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乳酸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前驱期;肝功能不全、急性酒精中毒、酗酒;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 |
盐酸吡格列酮禁用于对本品或本品中任何成分过敏的病人。 现有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或存在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的患者禁用本品。 |
|
禁忌 |
儿童注意事项: 儿童(17岁以下)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建立,暂不推荐使用。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对于计划怀孕或已经怀孕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二甲双胍。但可以使用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使其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从而降低胎儿畸形的风险。 哺乳期妇女,二甲双胍可以通过乳汁排泄。在二甲双胍治疗期间不推荐哺乳。 老人注意事项: 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并根据肾功能进行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 |
|
|
成分 |
本品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成人2型糖尿病,可以单药治疗,也可以与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联合。 |
对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可与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联合以改善和控制血糖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类、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 2型糖尿病的控制还应包括营养咨询、必要的减肥和体育锻炼这些努力不仅在2型糖尿病的初始治疗时很重要,在药物维持治疗时也是如此。 |
|
药理作用 |
药理作用:二甲双胍可减少肝糖生成,抑制葡萄糖的肠道吸收,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可通过增加外周糖的摄取和利用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毒理作用:遗传毒性本品Ames试验、小鼠淋巴细胞基因突变试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生殖毒性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给与盐酸二甲双胍,剂量高达60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人临床推荐最大日剂量的3倍),未见对生育能力的影响。大鼠和兔给予盐酸二甲双胍,剂量高达60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人临床推荐最大日剂量的2倍和6倍)时,无致畸胎作用。哺乳期大鼠的研究结果显示,盐酸二甲双胍可分泌入乳汁,并可达到在血浆的水平。致癌性大鼠给予二甲双胍900mg/kg/日104周,小鼠给予二甲双胍1500mg/kg/日91周致癌性研究(这些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二甲双胍临床每日最大推荐剂量2000mg的4倍)。雄性和雌性小鼠中均未发现二甲双胍致癌作用的证据。二甲双胍在雄性大鼠中也未发现致癌作用,但在900mg/kg/日的雌性大鼠中,有良性间质子宫息肉发生的增加。 |
据国外文献报道 在世界范围内的临床试验中,超过3700名2型糖尿病病人接受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在美国进行的临床试验中,超过2500名病人接受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超过1100名病人疗程达6个月或以上,超过450名病人疗程达1年或更久。 表-1显示了以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剂量7.5毫克、15毫克、30毫克、45毫克,1次/日),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类型 表-1安慰剂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临床研究: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中报道率达到5%的不良反应 (病人百分比) 安慰剂盐酸吡格列酮 N=259N=606 上呼吸道感染8.513.2 头痛6.99.1 鼻咽炎4.66.3 肌痛2.75.4 牙齿疾病2.35.3 糖尿病变化8.15.1 喉炎0.85.1 盐酸吡格列酮与磺脲(N=373)、二甲双胍(N=168)或胰岛素(N=379)合用时,临床不良反应类型与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相仿,唯一例外是与胰岛素合用时,水肿发生率增加(吡格列酮:15%,安慰剂:7%)由于不良反应(除高糖血症外)退出临床试验的发生率,安慰剂组(2.8%)与盐酸吡格列酮组(3.3%)相仿。 与磺脲或胰岛素合用时,曾有病人出现轻至中度低血糖与一磺脲类药物合用时,安慰剂组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为1%,盐酸吡格列酮组为2%与胰岛素合用时,安慰剂组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为5%,15毫克盐酸吡格列酮组为8%,30毫克盐酸吡格列酮组为15%。 在美国进行的双盲研究显示,单药治疗时,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贫血发生率为1.0%,安慰剂治疗病人为0.0%与胰岛素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贫血发生率为1.6%,安慰剂治疗病人为1.6%与磺脲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组贫血发生率为0.3%,安慰剂治疗病人为1.6%,与二甲双胍合用时,盐酸吡格列酮组贫血发生率为1.2%,安慰剂治疗病人为0.0%。 在美国进行的所有临床试验均显示,盐酸吡格列酮组病人水肿发生率比安慰剂治疗组高单药治疗时,盐酸吡格列酮组4.8%病人有水肿,安慰剂组为1.2%与胰岛素合用时,水肿发生率最高(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为15.3%,安慰剂组为7.0%)所有病例均仅为轻或中度。 黄斑水肿:有国外上市后的报道,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包括吡格列酮,发生或加重(糖尿病)黄斑水肿并伴有视力下降,但发生频率非常罕见尚未明确黄斑水肿是否与服用吡格列酮有直接关系如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医生应考虑是黄斑水肿可能性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接受眼科医师进行的常规眼科检查除此之外,无论糖尿病患者正在接受治疗或存在其它体格检查异常,只要出现任何一种视物症状就应迅速接受眼科医生检查。 骨折:在国外的一项关于2型糖尿患者(平均病程9-5年)的随机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注意到服用吡格列酮的女性患者骨折的发生率增加在平均为期34.5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吡格列酮组的女性患者骨折发生率为5.1%(44/870),而安慰剂组仅为2.5%(23/905)这个差异在治疗开始一年后就出现了,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持续存在女性患者所发生的骨折为非椎骨骨折,包括下肢和远端上肢男性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骨折发生率为1.7%(30/1735),与安慰剂组的2.1%(37/1728)没有明显增加在照顾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患者时,尤其是女生患者,要考虑到骨折的风险,并依据目前的护理标准注意评估和维持骨骼健康。 膀胱癌:在国外开展的流行病学研究中,观察到与糖尿病患者使用吡格列酮相关的膀胱癌风险,长期服用吡格列酮有风险增加的趋势。一项流行病学研究的中期分析显示,总体分析结果并没有显示膀胱癌的风险显著性增加(HR1.2[95%CI0.9—1.5],但分层分析显示治疗期为2年或更长时间的患者膀胱癌的风险有所增加(HR1.4[95%CI1.03—2.0])。另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使用吡格列酮与膀胱癌风险的增加相关(HR1.22,[95%CI1.05—1.43]),使用期为1年或更长时间的患者膀胱癌风险进一步升高(HR1.34[95%CI1.02—1.75])。 实验室异常 血液学:盐酸吡格列酮可能会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就全部临床研究而言,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病人血红蛋白均值降低了2%到4%。一般而言,此类变化出现在治疗最初的4到12周时,之后相对平稳。这些变化可能与盐酸吡格列酮造成血浆容量增加有关,目前尚未发现有重要的临床血液学意义。 血清转氨酶水平:在美国进行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1526个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中共有4名(0.26%),793个安慰剂治疗病人中共有2名(0.25%),ALT≥3倍正常高限。在美国进行的所有临床研究中,2561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中共有11名(0.43%)ALT≥3倍正常高限。所有有随访值的病人升高都为可逆性的。在接受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群体中,最后一次访视时胆红素、AST、ALT、碱性磷酸酶和GGT的均值均低于基线测定时的均值。在美国,因为肝功能异常退出临床试验的病人不足0.12%。 在知情同意的临床试验中,未见导致肝衰竭的体质特异性药物反应(参见【注意事项】,一般,对肝脏的影响)。 CPK水平:临床试验中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时,曾观察到散发、短暂的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升高。有7位病人出现过一次、单独的CPK升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数值为2150到8610)。7位病人中,5位继续接受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位是在试验结束后出现CPK升高的。这些升高均得以恢复,且无明显临床后遗症。这一情况与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关系尚未明确。 |
|
注意事项 |
警告乳酸酸中毒:上市后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酸中毒病例已导致死亡、低体温、低血压和顽固性缓慢型心律失常。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酸中毒发病往往是隐蔽的,仅伴有一些非特征性的症状例如不适、肌痛、呼吸困难、嗜睡和腹痛。二甲双胍相关乳酸酸中毒的特征有血乳酸水平升高(5mmol/L)、阴离子间隙酸中毒(无需酮尿或酮血症)、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血浆二甲双胍的浓度通常5μg/mL。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酸中毒风险因素包括肾损伤、合并用药(如碳酸肝酶抑制剂托吡酯)、年龄在65岁及以上、使用造影剂的放射检查、手术和其他操作、缺氧状态(如急性充血性心衰)、饮酒过量、肝损伤。提供了对于高风险人群降低二甲双胍相关乳酸酸中毒风险的方法[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如果怀疑发生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酸中毒,应立即停止服用本品并开始住院的一般性支持治疗,建议立即进行血液透析[见注意事项]。一般注意事项乳酸酸中毒:上市后已经有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酸中毒的报告,包含死亡病例。这些患者发病隐蔽并仅伴有非特异性症状例如不适、肌痛、腹痛、呼吸窘迫、嗜睡,严重的可能发生低血压和顽固性缓慢型心律失常。二甲双胍相关乳酸酸中毒的特征有血乳酸水平升高(5mmol/L)、血酸碱度降低(酮尿或酮血症)、阴离子间隙酸中毒(无需酮尿或酮血症)、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血浆二甲双胍的浓度通常5µg/mL。二甲双胍能降低肝脏对乳酸的摄入,从而增加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尤其是高风险的患者。如果怀疑有与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酸中毒,应立即开始住院的一般性支持治疗,同时立即停止服用本品。服用本品并诊断或非常怀疑乳酸酸中毒的患者,推荐立即进行血液透析纠正酸中毒,排除蓄积的二甲双胍(血液动力学状况良好时盐酸二甲双胍可以170mL/min的清除率进行透析),经过这样的治疗通常症状会迅速缓解和痊愈。应对患者及其家人进行乳酸酸中毒症状的教育,如果症状发生指导他们立即停止服用本品并就医。对于每一个已知和可能存在的二甲双胍相关乳酸酸中毒风险因素,推荐以下的方法降低风险和进行管理:肾功能损伤—上市后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酸中毒病例主要发生在有明显肾功能损伤的病人中。因为二甲双胍主要经肾排泄,严重肾功能损伤增加了二甲双胍蓄积及其相关乳酸酸中毒的风险。临床建议基于患者的肾功能,见【用法用量】:1、在开始治疗前,检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2、eGFR低于45mL/min/l.73m2的患者应禁止服用,eGFR45~59mL/min/l.73m2减量。3、所有服用本品的患者应至少每年检测eGFR,可能有肾功能损伤风险的患者(如老年人),应当更频繁的评估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特定药物可能会增加二甲双胍相关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如损伤肾功能、导致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干扰酸碱平衡、增加二甲双肌蓄积的药物,考虑更密切地监测。65岁及以上—患者年龄与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酸中毒风险增加有关,因为老年患者比年轻患者更可能有肝、肾、心脏的损害。老年患者应密切评估肾功能。使用造影剂的放射检查—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静脉注射碘化造影剂会导致急性肾功能改变,发生乳酸酸中毒。eGFR在45~60mL/min/1.73m2之间的患者应在进行碘化造影成像时或之前应停止服用本品,有肝损伤病史、酗酒或心脏衰竭病史的患者给予动脉灌注碘造影前应停止服用本品。造影结束48小时后重新评估eGFR,肾功能恢复后可以重新开始用药。外科手术—在手术或其他操作过程对食物和液体的限制可能会增加血容量减少、低血压和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当患者限制饮食和液体摄入时应暂时停用本品。组织缺氧状态―上市后多例二甲双胍相关乳酸酸中毒发生在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特别伴随灌注不足和血氧不足)。心血管功能衰竭(休克)、急性心肌梗塞、败血症或其他血氧不足为特征的情况与乳酸酸中毒相关,也可以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出现上述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服用本品。过量饮酒―已知酒精能够影响二甲双胍对乳酸代谢的作用。因此应当警告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避免突然或长期的过量饮酒。肝功能受损―已经有一些肝损伤患者进展到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酸中毒,可能是由于乳酸清除率下降,导致血液中乳酸水平升高。因此有肝脏疾病的临床或室验室诊断的肝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本品。维生素B12水平:在一项为期29周的二甲双胍片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约7%既往血维生素B12水平正常的患者,服药后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到正常范围以下,但没有临床症状。这种维生素B12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因为二甲双胍干扰了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吸收维生素B12所致,但发生这种情况的患者罕见贫血,且在停用二甲双胍或补充维生素B12后很快缓解。建议服用本品的患者每年接受一次血液学参数的检查(如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指数),一旦出现任何明显的参数异常都应当仔细追查并给予相应的处理。虽然巨幼细胞性贫血很少出现在速释二甲双胍治疗中,但如果怀疑应该排除维生素B12缺乏。某些个体(维生素B或钙的摄入或吸收不足)似乎更容易发生维生素B12水平低于正常值,这类患者每2~3年常规检查一次血维生素B水平可能会有益。低血糖:单独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低血糖,但当进食过少、大运动量后没有补充足够的热量、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例如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饮酒等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老年、衰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以及肾上腺和垂体功能低减、酒精中毒的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老年患者和服用β-肾上腺阻滞剂的患者的低血糖很难辨认。药物过量:即使二甲双胍服药量达到85g都没有发生低血糖,但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乳酸酸中毒。在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状况下二甲双胍可以以170mL/min的速度透析清除。因此怀疑二甲双胍过量的患者,血透可以清除蓄积的药物。 |
治疗开始之前,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充分解释膀胱癌风险。当发生任何血尿、尿急、排尿疼痛症状时,病人必须立即咨询医生。 服用吡格列酮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如尿液检查。如观察到异常,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此外,停止服用吡格列酮后应继续观察。 一般:盐酸吡格列酮仅能在胰岛素存在下发挥降糖作用,故不应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 低血糖症:当患者联合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和胰岛素或其他口服降糖药时,有发生低血糖症的风险,此时可能有必要降低同用药物的剂量。 排卵:绝经期前不排孵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噻唑烷二酮,包括盐酸吡格列酮的治疗可能导致重新排卵。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的结果之一,这些患者如不采取有效避孕措施,则有怀孕的风险。 血液学:盐酸吡格列酮可能造成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降低。就所有临床研究而言,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病人的血红蛋白指标降低了2%到4%。这一变化主要出现在治疗开始的4到12周时,之后基本保持平稳。这些变化可能与血浆容积增加有关,在血液学方面无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见【不良反应】,实验室异常,血液学)。 水肿:水肿病人使用盐酸吡格列酮时应谨慎。在2型糖尿病双盲临床试验中,曾有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发生轻到中度水肿(参见【不良反应】)。 心脏:在临床前的试验中,噻唑烷二酮,包括吡格列酮,可造成血浆容积增加和由前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脏肥大。一有334名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为期6个月的安慰剂对照研究和一有至少350名2型糖尿病的长期(1年或以上)开放性研究中,超声心动显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平均左室质量指数无显著增加,平均心脏指数无显著降低。 在排除了按照纽约心脏病学协会(NYHA)标准心功能III级和IV级的病人后,在临床试验中未见与容量增加有关的严重心脏不良反应(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在盐酸吡格列酮临床试验中,不包括以NYHA标准心功能III级和IV级的病人。对于NYHA标准心功能III级和IV级的病人,盐酸吡格列酮不宜使用。 对肝脏的影响:曲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中的另一药物,它有体质特异的肝毒性。上市后的临床应用中,曾报道过罕见的肝衰竭、肝移植和死亡病例。在知情同意的2型糖尿病病人对照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曲格列酮组具临床意义的肝酶升高(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更多见,还报道了很少见的可逆性黄疸病例。 在世界范围内的临床研究中,共有超过4500名受试者接受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在美国进行的临床研究中,超过2500名2型糖尿病病人使用了盐酸吡格列酮。结果未发现有药物引起的肝毒性和ALT升高。 在美国进行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1526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中共有4名(0.26%),793名安慰剂治疗病人中共有2名(0.25%)出现过ALT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情况。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病人ALT的升高是可逆的,且不一定与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有关。 尽管无临床数据显示盐酸吡格列酮存在肝毒性或可使ALT升高,但吡格列酮与曲格列酮在结构上相似,而后者有体质特异性的肝毒性,并曾有罕见病例出现肝衰竭、肝移植和死亡。将来盐酸吡格列酮投入广泛临床使用后,会有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临床对照试验,会有上市后的临床数据,这样,盐酸吡格列酮对肝脏是否安全将更明确。在此之前,我们建议接受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肝酶测定。在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所有病人均应测定血清ALT(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在治疗的第一年,每两个月再行测定,之后此项检查也应定期进行。当有症状提示病人肝功能异常,如:恶心、呕吐、腹痛、疲劳、食欲不振、尿色加深等时,也应进行肝功能测定,是否继续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应在实验室测定基础上进行临床判断。如出现黄疸,应停药。 如病人有活动性肝病的证据或ALT水平超过正常上限2.5倍,不应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在基线测定或盐酸吡格列酮治疗期间,肝酶轻度升高(ALT水平在1到2.5倍正常上限之间)的病人,应加以评估,判断肝酶升高的进程,对肝酶轻度升高的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的开始和继续都应谨慎,应进行适当的临床随访,包括更频繁的肝酶监测。如血清转氨酶水平再升高(ALT超过2.5倍正常上限),肝功能检查应更频繁,直到肝酶水平恢复正常或回到治疗前水平。如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应尽快重复检验。如ALT水平仍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病人出现黄疸,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应中止。 对于使用曲格列酮出现过肝脏问题、肝功能异常或黄疸的病人,目前尚无数据说明使用吡格列酮是否安全。服用曲格列酮时出现黄疸的病人不应使用盐酸吡格列酮。使用曲格列酮时肝酶正常的病人,当换用盐酸吡格列酮时,我们建议在开始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至少有一周的清洗期。 实验室检查 为监测血糖对盐酸吡格列酮的反应,应定期测定FBG和HbA1C。所有病人在开始治疗前及治疗中均应定期进行肝酶监测。 病人宣教 对病人进行如下宣教是很重要的。病人应坚持饮食控制,定期测定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应激,如发热、外伤、感染、手术等期间,治疗可能需要调整,应提醒病人及时咨询。 应告知病人,治疗开始前要抽血检查肝功能,同样的检查在治疗的第一年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以后也要定期进行。应告知病人,有无法解释的恶心、呕吐、腹痛、疲劳、食欲不振、尿色加深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应告知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每日服药一次,服药与进餐无关。如漏服,次日不应加倍服药。 当与胰岛素或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时,会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以及其症状、治疗和易导致低血糖发生的情况均应向病人及亲属说明。 对于绝经期前无排卵的胰岛素抵抗病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可能使排卵重新开始,有可能需考虑采取避孕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