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突发性耳聋、血管性痴呆、改善脑梗塞后遗症、改善脑功能不全、改善脑功能障碍。
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 |||
主要成分 |
本品主要成份为依帕司他。 其化学名称为:5-[(1Z,2E)-2-甲基-3-苯丙烯叉]-4-氧代-2-硫代-3-噻唑烷乙酸。 分子式:C15H13NO3S2 分子量:319.40(辅料详见说明书) |
阿司匹林。 |
|
生产企业 |
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 |
济南永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H20234370 |
国药准字H37023234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突发性耳聋、血管性痴呆、改善脑梗塞后遗症、改善脑功能不全、改善脑功能障碍。 |
1.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2.预防心肌梗死复发。3.中风的二级预防。4.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5.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
|
用法用量 |
|
口服。每日75mg~160mg,每日1次。 |
|
副作用 |
|
下列情况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或药品的任何其它成份过敏;·水杨酸盐或含水杨酸物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哮喘的历史;·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出血体质;·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严重的肝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与氨甲蝶呤(剂量为15mg/周或更多)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
|
禁忌 |
|
|
|
成分 |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突发性耳聋、血管性痴呆、改善脑梗塞后遗症、改善脑功能不全、改善脑功能障碍。 |
1.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2.预防心肌梗死复发。3.中风的二级预防。4.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5.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
|
药理作用 |
所列出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是基于所有阿司匹林制剂(包括短期和长期口服治疗)的上市后自发报告,因此无需按照CIOMSⅢ频率类别进行组织。上、下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胃肠道和腹部疼痛。罕见的胃肠道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非常罕见的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和穿孔,伴有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已观察到的出血包括手术期间出血,血肿,鼻衄,泌尿生殖器出血,牙龈出血。也有罕见至极罕见出血的报道,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血压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和/或与抗凝血药合用),可能威胁生命。急性或慢性出血后可能导致贫血/缺铁性贫血(如隐性的微出血),伴有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例如虚弱,苍白,低血压。严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出现溶血和溶血性贫血。肾损伤和急性肾衰竭。过敏反应伴有相应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包括哮喘症状,轻度至中度的皮肤反应。呼吸道、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包括皮疹,荨麻疹,水肿,瘙痒症,心血管-呼吸系统不适,极罕见的严重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极罕见的一过性肝损害伴肝转氨酶升高。药物过量时曾报道头晕和耳鸣。 |
||
注意事项 |
1.本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品应放置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点,防止儿童误食。2.本品适合糖化血红蛋白7.0%以上患者使用。3.服用本品后,尿液可能出现褐红色,因此有些检测项目(如胆红素、酮体)可能会受到影响。4.过敏体质史者慎用。一旦出现过敏表现,应立即停药,并进行适当处理。5.连续服用本品12周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改换其他治疗。 |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用药请参见,使用前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