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 1.可作为单药治疗; 2.或与左旋多巴联合用药。
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 |||
主要成分 |
化学名称为:吡贝地尔[(亚甲二氧基-3,4苄基)-4哌嗪基-1]-2嘧啶。 分子式:C16H18N4O2 分子量:298.3 |
化学名称:(S)-(+)-N-甲基-3-(1-萘氧基)-3-(2-噻吩基)丙胺盐酸盐 |
|
生产企业 |
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 |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J20140064 |
国药准字H20130056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 1.可作为单药治疗; 2.或与左旋多巴联合用药。 |
用于治疗抑郁症。 |
|
用法用量 |
口服。 除帕金森病之外的所有适应症:每日1片于正餐结束时服用,或对于病情较严重者... |
推荐的起始剂量为40mg/日(20mg一日二次)至60mg/日(一日一次或30mg一日二次),不考虑进食情况。 |
|
副作用 |
可能出现下列症状:(详细见说明书) 轻微的消化道不适(恶心、呕吐、胀气),可在剂量个体化调整后消失。 服用吡贝地尔有出现昏睡的报道,在极少个体中,日间出现过度的昏睡和突然进入睡眠状态。 也可出现心理紊乱如混浊或激越,尽管比较罕见。这些症状可在停药后消失。 血压紊乱(自立性低血压或血血压不稳非常少见。 由于含有胭脂红,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吡贝地尔上市以来已有病态赌博(强迫性赌博),性欲亢进,及性欲增加病例的报道(参考[注意事项])。 如服用本药后,发生本说明书之外的任何不良事件和/或不良反应,请与医生联络。 吡贝地尔上市以来已有病态赌博(强迫性赌博),性欲亢进,及性欲增加病例的报道(参考 |
详见说明书。 |
|
禁忌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本品仅限于老年患者,不存在妊娠危险的人群使用。 在缺乏相关资料时,不建议在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使用。 儿童用药: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老年用药:参见其他项下内容,或遵医嘱。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致畸作用,妊娠分类C-在动物生殖研究中,发现度洛西汀对胚胎/胎儿和出生后的发育有不良影响。怀孕大鼠和家兔在胚胎的器官发生期口服度洛西汀,剂量达45mg/kg/日时(大鼠剂量为7倍于最大人类推荐剂量[MRHD, 60mg/kg/8], 4倍于按照体重/体表面积指数计算的人体剂量120mg/日;家兔的剂量为15倍于MRHD, 7倍于按照体重/体表面积指数计算的人体剂量120mg/日) ,未发现有致畸作用。但这个剂量时,胎儿体重降低。无效应剂量为10mg/kg/日(在大鼠为2倍于MRHD,约1倍于按照体重/体表面积指数计算的人体剂量120mg/日;家兔的剂量为3倍于MRHD,约2倍于按照体重/体表面积指数计算的人体剂量120mg/日)。儿童用药:对于儿童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清楚。如果考虑在儿童青少年中使用度洛西汀,必须权衡潜在的风险和临床需要。老年用药:在参与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的2418例患者中,5.9%(143)为65岁或以上年龄的患者。在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中,没有包括足够数量的65岁或65岁以上患者,不能确定老年患者的应答是否与年轻患者有所 |
|
成分 |
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 1.可作为单药治疗; 2.或与左旋多巴联合用药。 |
用于治疗抑郁症。 |
|
药理作用 |
周围血管舒张剂(C:心血管系统) 抗帕金森药物(N:神经系统) 药效学特点: 吡贝地尔:多巴胺能激动剂(刺激多巴胺受体和大脑多巴胺能通路)在人类,临床药理学研究已明确其作用机制: 1. 刺激清醒和睡眠状态下多巴胺能型皮质电发生。 2. 多巴胺控制下的不同临床功能,已经通过行为或心理测定量表的测试证明。 此外,吡贝地尔增加股动脉血流量(股血管床多巴胺能受体的存在解释了吡贝地尔对周围循环的作用)。 |
||
注意事项 |
1.在使用吡贝地尔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有出现昏睡和突然进入睡眠状态的情况,特别是帕金森患者。在日常的活动中间突然入睡,没有前兆的情况罕有报道。有必要告知患者有此类副作用的可能,在服药治疗期间如果患者驾车或者是进行机器操作必须小心注意。曾加出现过昏睡或突然入睡的患者不可驾驶车辆或进行机器操作。应当考虑减少用药剂量和退出治疗。 2.由于包含蔗糖成份,对于果糖不耐受,葡萄糖或半乳糖吸收不良或者蔗糖酶-异麦芽糖不足的患者不宜使用本品。 3.对于驾车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使用吡贝地尔进行治疗的患者有可能出现昏睡和/或突然进入睡眠状态,应当告知不要驾车,或者进行由于警觉改变可能导致患者及他人出现严重事故或死亡的危险活动(例如操纵机器),直至此类状况完全消失 |
临床恶化和自杀风险 成年、儿童抑郁症患者,无论是否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都可能发生抑郁症状恶化和/或出现自杀想法与自杀行为(自杀)或行为的异常改变,在病情显著 缓解前这种风险将持续存在。自杀是抑郁症及其它精神疾病伴有的风险,这些疾病本身是自杀的最明显前兆。长期以来认为某些特定人群的治疗早期,抗抑郁药物可能会诱发抑郁症状恶化或导致自杀。综合分析抗抑郁药物短期安慰剂对照试验( SSRI及其它抗抑郁药)表明,抗抑郁药增加患有抑郁症及其它精神疾病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年龄为18-24岁)的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自杀)的风险。短期研究还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抗抑郁药不增加年龄大于24岁成人的自杀风险;与安慰剂相比,抗抑郁药治疗降低年龄大于65岁成人患者的自杀风险。其余详见说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