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
H. Lundbeck A/S温馨提示:外观包装仅供参考,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功能主治:抑郁性精神障碍(内源性及非内源性抑郁)。
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
药品信息 | |||
主要成分 |
氢溴酸西酞普兰 |
化学名称: (土) -N-甲基-3- (对-三氟甲基苯氧基)-3-苯基丙胺盐酸盐。分子式: C17H18F3NO·HCI分子量: 345.79 |
|
生产企业 |
H. Lundbeck A/S |
苏州俞氏药业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J20130028 |
国药准字H20093454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抑郁性精神障碍(内源性及非内源性抑郁)。 |
抑郁发作。强迫症。精神性贪食症:可作为心理治疗的补充,用于减少贪食和导泻行为。 |
|
用法用量 |
口服,成人:每日 20mg~60mg,一日一次。 |
用于成人口服。抑郁发作-成人及老年患者:建议每天服用20mg剂量。如果必要的话,在治疗最初的3至4周时间内对药物剂量进行评估和调整以达到临床上适当的剂量。尽管较高的剂量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但在某些患者中,由于使用20mg剂量无明显疗效,可以逐渐增加剂量到60mg的最大剂量(见【临床试验】)。详见说明书。 |
|
副作用 |
所观察到氢溴酸西酞普兰的副作用通常很少,很轻微且短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出汗增多,流涎减少,头痛和睡眠时间缩短。 |
随着持续的治疗可能会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良反应一般不会导致治疗的中断。详见说明书。 |
|
禁忌 |
|
|
|
成分 |
抑郁性精神障碍(内源性及非内源性抑郁)。 |
抑郁发作。强迫症。精神性贪食症:可作为心理治疗的补充,用于减少贪食和导泻行为。 |
|
药理作用 |
氢溴酸西酞普兰是一种很强的,具有选择性的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具有抗抑郁作用。特别感兴趣的是这种药物对胆碱能毒蕈碱受体。组织胺受体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无抑制作用。若这些受体被抑制,则会产生很多抗抑郁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如口干,镇静,体位性低血压等。 |
||
注意事项 |
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病人不可同时使用氢溴酸西酞普兰,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十四天后方可使用氢溴酸西酞普兰,但如使用半衰期短的可逆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氯贝胺,则可于停药一天后使用氢溴酸西酞普兰。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应以低剂量开始治疗,并仔细监测。因解除抑制的作用可先于抗抑郁作用,所以病人在出现明显抑郁缓解之前仍可能持续存在自杀的可能性。如病人进入躁狂期,应停用氢溴酸西酞普兰,并给予精神抑制药(如珠氯噻醇(商品名:高抗素 ))以作适当治疗。对驾驶及操作机械能力的影响:氢溴酸西酞普兰对认知性及精神运动性行为甚少或无影响。 |
警告:临床症状的恶化和自杀风险 患有抑郁症的成年和儿童患者,无论是否服用抗抑郁药物,他们的抑郁症都有可能悲化,并有可能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以及行为异常变化,这种风险直会持续到病情发生明显缓解为止。 已知抑郁和某些精神障碍与自杀风险有关,并且这些精神障碍本身为自杀的最强预兆。然面,长期以来一直有这些的担忧: 在某些惠者的治疗早明,抗抑郁药物可能起着诱导抑郁症状恶化,以及产生自杀意念,行为的作用。 抗抑郁药物(SSRIs和其他)短期安慰剂对照研究汇总分析显示,在患有抑郁症(MDD)和其它精神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和青年(18- -24岁) 中,与安慰剂相比,抗抑郁药物增加了产生自杀想法和实施自杀行为(自杀意念, 行为)的风险。但短期的临床试验没有显示,在年龄大于24岁的成年人中,与安慰剂相比,使用抗抑郁药物会增加自杀意念、行为的风险,在年龄6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使用抗抑郁药物后,自杀意念,行为的风险有所降低。 在患有抑郁症,强迫症(OCD) 或其它精神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安慰剂对照试验(共计24项短期临床试验,9种抗抑郁药物,包括4400例患者)和在惠有抑郁症或其它精神障碍的成年忠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