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乳头状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EP的病因不明,其发病机制也有争论。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黏膜损伤:
胃食管反流、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机械操作等常引起EP。Carr等报道有两例先前活检证实有食管炎,以后随访时发现EP。EP在食管远1/3段多见,此处受这些病变的影响最为严重。内镜检查所致损伤、慢性食管异物嵌塞、反复用探条扩张狭窄的食管及外科手术创伤均有引起EP的报道。很多EP病理检查均有炎症证据。
2.人类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
HPV与人类鳞状上皮有高度亲和性。有人在增生的食管黏膜中发现HPV感染的免疫组化证据,还有人认为挖空细胞是诊断HPV感染的一个组织学指征。然而各家EP的HPV检出率很不一致,甚至有作者报告HPV为阴性。因此HPV与EP的确切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3.致瘤物质的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口服特殊的化学物质如N-乙基-N-亚硝基胍可以引起EP。以互隔交链孢霉菌的食物喂饲大鼠,结果发现此菌对大鼠前胃及食管的鳞状上皮有选择性致瘤作用,其病变有胃乳头状瘤(25.6%),前胃乳头状癌(2.6%)及食管上皮乳头状增生和乳头状瘤(5.1%)。在研究维生素A、维生素E及维生素C联合应用对预防Bap诱发大鼠肺癌的效果时,意外发现了预防组大鼠大都出现了食管上皮乳头状样增生,发生率雄鼠为68.7%,雌鼠为91.3%。病变发生于食管的上段和中段,均未见异型增生。为什么Bap组、维生素组、正常组皆无此现象,仅在Bap加维生素组中出现高发生率的食管乳头状瘤样增生?说明多种物质协同作用可以致瘤。
4.遗传因素:
有人认为EP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先天性皮肤病,Goltze综合征可伴EP。具有不正常的核型和O-raf-l基因缺失的病人有胃肠道的多发性息肉,包括EP。
5.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多数人认为EP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有害化学物质和慢性刺激的存在附加或激活了HPV感染,而HPV也可作为其他因素如黏膜刺激引起病变的加重,两者起协同作用。这一观点为多数人所接受。但确切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发病机制:
食管乳头状瘤系一种良性无蒂肿瘤,主要来自食管黏膜,由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成,内含结缔组织和血管,呈疣状、结节状、菜花状隆起,直径多在2~10cm,也有报道5~6cm。
1.组织学的特点:食管乳头状瘤按生长方式可分为3种类型:
1)外生型:呈光滑的指样或树枝状外型,表层的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上皮分化成熟。乳头中央为纤维血管组成的中心轴。部分上皮不全角化。近2/3病例间质内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
2)内生型:外形呈光滑、圆形的突起,镜下见表皮呈内翻性生长,伴有鳞状上皮不全角化,棘层增生,部分上皮内有挖空细胞,间质内有炎细胞浸润。
3)峰型:外形呈峰形突起,镜下见表皮呈疣状增生,上皮颗粒层突出,伴明显的角化或不全角化。以上3种类型中以外生型最多,内生型次之,峰型少见。
HPV阳性的EP特点:外生型较多,而内生型 和峰型较少。挖空细胞的发生率较多,但无统计学意义。棘皮症和多量挖空细胞可提示HPV感染,但并不能预告它一定包含有HPV DNA。说明组织学的特点在HPV感染的诊断中作用是有限的。
2.EP与食管癌有关的问题:EP是否会恶变这是一个重要而有争论的问题。下列各点使人考虑EP与食管癌有关。
1)有EP显示细胞间变和癌性变的证据:已证实喉和生殖道的鳞状乳头状瘤与鳞状细胞癌有关。
2)HPV DNA的证据:已证实HPV 6、11、16、18型与不同类型的癌有着广泛的联系,在食管间变细胞和食管癌中也发现HPV DNA的证据。
3)动物试验证实:牛乳头状瘤病毒诱发EP,并恶性变。互隔交链孢霉菌可以诱发大鼠前胃和食管乳头状瘤,也可诱发了前胃乳头状癌。但经近期随访,几个大宗报告中没有恶性变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