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来特(Barrett)食管检查
1.胃镜检查
能否正确定位是确诊BE的前提。食管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在内镜下色泽不同, 鳞状上皮为复层结构,透光性差,内镜下呈灰红色, 而柱状上皮为单层细胞结构,透光性好,内镜下呈桔红色。正常情况下,胃食管交界在食管下段形成界限清楚的齿状线即“Z线”。发生BE时,Z线上移遗留柱状上皮在内镜下均呈桔红色而易辨认。严格意义上,内镜发现病变只能疑诊,需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
内镜下分型如下:
(1)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类:a.长段BE: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 cm。b.短段BE: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 cm。
(2)按内镜下形态分类:分为全周型、舌型和岛状。
(3)布拉格C&M分类法:C代表全周型的化生黏膜的长度,M代表化生黏膜最大长度。如:C3-M5表示为食管圆周段柱状上皮为3 cm,非圆周段或舌状延伸段在GEJ上方5 cm;C0-M3表示无全周段上皮化生,舌状伸展为GEJ上方3 cm。
2.病理检查
准确地活检取材对确诊BE病变及检测随访其癌变潜能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结合应用一些新型内镜技术提高靶向活检的检出率,如内镜共聚集扫描(EOCT)、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FICE)、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等均可提高BE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
广义上的BE可通常根据柱状上皮的类型分为三型,即交界型(贲门型)、胃底型(泌酸-贲门型)及特殊型(肠上皮化生型)。由于狭义的概念只有肠上皮化生才视为BE诊断的组织学依据,因此,按照这一定义,只有特殊型才属于真正的BE。正常的贲门黏膜也可能存在局灶性的肠上皮化生,其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但其是否属于短节段BE并不容易鉴别。
因此,BE诊断强调了结合内镜和组织检查共同完成,内镜医生需要详细地记录活检位置,病理医生根据内镜报告的活检位置做出诊断,真正做到临床病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