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子宫内膜癌 检查

子宫内膜癌检查?

子宫内膜癌检查

1.细胞学检查

子宫颈刮片、阴道后穹隆涂片及子宫颈管吸片取材做细胞学检查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不高,分别为50%,65%及75%。老年妇女宫颈管狭窄致使内膜脱落细胞较难排除宫颈,且易溶解变性。近年来在细胞学取材方法上有新的进展,如内膜冲洗,尼龙网内膜刮取及宫腔吸引涂片法等,后者准确率可达90%,但操作较复杂,阳性也仅有筛选检查的作用,不能作确诊依据,故临床检查应用价值有限。

  2.病理组织学检查

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内膜癌的依据,也是了解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惟一方法。组织标本采取是影响病理组织学检查准确性的重要问题。常用的子宫内膜标本采取方法:

①子宫内膜活检;

②宫颈管搔刮;

③分段诊刮。以分段诊刮为最常用和有价值的方法。消毒铺盖后,首先用宫颈小刮匙搔刮颈管 取宫颈管组织;再用探条,探测宫腔深度,最后进行宫腔全面搔刮。应将宫颈管及宫腔刮出之全部组织固定后分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段诊刮的优点是可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管腺癌,也可明确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子宫颈管,协助临床分期(Ⅰ,Ⅱ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应注意严格遵守手术操作步骤,避免宫颈管内和宫腔刮出物流漏及混杂。在协助分期方面,子宫内膜癌诊刮标本诊断宫颈癌有无受累有一定困难。妇产科病理医师的临检水平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分段诊断的准确性。国内有学者报道69例内膜癌分段诊断病理标本与术后子宫切除标本病理比较,在诊断宫颈有无受累假阳性率34.5%,假阴性率12.68%(总误差率为47.2%)。对宫腔内有明显病灶者则以宫腔活检(吸刮)及宫颈管搔刮为最简便,门诊可行之。

1.)宫腔镜检查

目前宫腔镜检查已较广泛地用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国内以纤维宫腔镜应用最广泛。经绝后阴道流血患者中约20%为子宫内膜癌,应用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宫颈管及宫腔情况,发现病灶并准确取活检,可提高活检确诊率,避免常规诊刮漏诊,并可提供病变范围、宫颈管有无受累等信息,协助术前正确进行临床分期。但因宫腔镜检查时多要注入膨宫液,有可能经输卵管流入盆腔内,导致癌细胞扩散,影响预后,此点应引起注意。

  2.)膀胱镜、直肠镜检查

对有否肿瘤侵犯有重要意义,但应有活检证实,才能确诊为膀胱或直肠受累。

  3.)淋巴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检查(MRI)

淋巴转移为子宫内膜癌主要播散途径。文献报道Ⅰ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率为10.6%,Ⅱ期为36.5%。淋巴造影可用在术前检查预测淋巴结有无转移,但操作较复杂,穿刺困难,临床上较难以推广应用。自1989年FIG0新手术-病理分期应用后,由手术病理检查确定淋巴结有无转移,能准确判断预后,淋巴造影选用范围已比以前更小。CT、MRI等主要用于了解宫腔、宫颈病变,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长大(2cm以上)等,由于其费用昂贵,尚未作为常规检查使用。目前认为MRI从影像学上提供子宫肌层浸润、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价值较大,可用以指导治疗(FIGO,2003)。

  4.)B型超声检查

近年来B型超声检查发展较快,特别是经阴道B型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transvaginal ultransound examination,TVB),在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方面有一定的进展。经阴道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Sahakian,1991),为临床诊断及病理取材(宫腔活检,或诊刮)提供参考。经绝后妇女子宫出血,可根据经阴道B超检查结果选择进一步确诊方法。

  据国内外学者报道,绝经后妇女经阴道测定萎缩性子宫内膜平均厚度为3.4mm±1.2mm,内膜癌为18.2mm±6.2mm,并认为绝经后出血患者若经阴道B超检查内膜厚度<5mm者,可不作诊断性刮宫。若B超检查确定局部小赘生物可选用宫腔镜下活检,若显示宫腔内有大量赘生物,内膜边界不清,不完整,或肌层明显变薄或变形,则以简单宫腔内膜活检为宜。

  近10年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表明,以往认为子宫内膜癌是简单、易治的看法是错误的。若按分期比较,同期别内膜癌与卵巢癌同样难治,同样需要妇科肿瘤专业医师严谨统一的规范治疗。对高危人群如LynchⅡ综合征患者行宫腔镜检查或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外,目前尚无有效的筛查方法。Karlsson等(1995)报道对1168例妇女行经阴道B型超声检查与诊刮及宫内膜活检结果比较,子宫内膜厚度以5mm厚度为阈值,其阴道预测为96%,阳性预测值87%,敏感性100%,且有无创、简便之优点,已广泛应用。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精品推荐

相关省份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