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翼状胬肉 治疗

翼状胬肉治疗?

翼状胬肉一般治疗

  一、西医治疗

  尽量避免外来刺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

  1、用抗生素眼药水以控制结膜炎症,

减轻充血。在充血较重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为减少外界刺激可戴适当的变色镜。当有炎症刺激时可点0.25%氯霉素与0.5%可的松眼药水、夜晚可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2.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

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手术切除。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可用2000~3000U/ml的博来霉素液0.3ml在表面麻醉下注射于翼状胬肉的颈部及体部,每周1次,3~6次为1疗程。为减轻局部反应,可在对侧球结膜下注射0.3ml泼尼松龙、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扎。

  3.冷冻治疗

用-40℃的冷冻头接触胬肉头部及颈部,破坏其新生血管并使之萎缩。用于较小和较薄的翼状胬肉。

  4.手术治疗

  (1)适应证:

①翼状胬肉为进行性、肥厚且充血;②胬肉已侵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2)手术方法:

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要求达到3个主要目的:安全地将胬肉切除干净;达到良好的光学效果;避免复发。因此,在选择手术方法时要特别慎重。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翼状胬肉头部转移法、暴露巩膜法、结膜移植术,后来又发展出口腔黏膜移植术及羊膜移植术等。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的复发,在术中操作及术后要注意:①取健康球结膜不要过厚,移植要平整;②术毕用虹膜复位器把移植的结膜瓣下积血压出,使之平伏,紧贴在巩膜上;③胬肉要切除干净,尽量使角膜面平整而又少损伤健康组织;④切除胬肉时要注意不要伤及泪阜及肌腱,以免日后发生睑球粘连或运动障碍;⑤对于胬肉下的结膜下组织,其切除范围要比胬肉大一些,以减少术后迅速发生新生血管或组织增殖;⑥由于角膜表面及结膜下胬肉残存组织是形成胬肉术后复发的基础,而巩膜表层新生血管进入角膜创面是胬肉复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彻底切除角膜缘、巩膜及角膜上的变性组织并暴露巩膜,用作防止结膜纤维组织入侵角膜的缓冲地带;也可在角膜缘外侧刮除一条1mm宽的巩膜作为防御结膜纤维入侵的屏障。必须对手术后病人进行定期复查、随访以观察有无复发体征。

  5.术后药物治疗

虽然翼状胬肉在手术方法上曾进行多次的改进,但仍不能避免复发。Castroviejo曾报告复发率为25%~45%,自从采用板层角膜移植后复发率有所降低。一般认为术后采用适当的辅助治疗对减低其复发率是有一定效果的。概括有以下几种方法:

  (1)噻替哌(thiotepa):

这是一种抗癌药物。方法是1∶2000(即15mg噻替哌溶在30ml Ringer’s溶液中)的噻替哌眼液在术后5天开始应用,每3小时1次,连续8周;亦有人提出可以持续使用3~6个月。其作用主要在于抑制术后新生血管新生上皮细胞及新生结缔组织,阻止细胞核的丝状分裂,对预防翼状胬肉复发有较好的效果。

  (2)丝裂霉素C眼液

这是一种抗增殖性药物,用以防治术后复发。术后滴用0.2mg/ml丝裂霉素滴眼液,3次/d,共7天,或2次/d,共5天,已足够维持低复发率,且较安全。

  (3)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

翼状胬肉术后复发可能与新生血管有关,皮质类固醇可抑制炎症反应与角膜水肿,从而防止血管新生。使用时间可在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后,开始点用0.5%可的松眼液或0.025%地塞米松眼液,4次/d,持续6周。

  6.物理疗法

  (1)β射线照射:

术后采用β射线照射对防止复发有显著疗效。手术后β射线照射,胬肉复发率可降至3.6%。最常用者90Srβ射线。采用的照射总量为2600R,分为术后第2天、拆线时及术后8~10天3次照射。若总剂量低于0.31C/kg(1200R)易复发。而剂量过高,超过1.29C/kg(5000R)则易发生辐射性白内障,故应予注意。

  (2)激光治疗:

用氩激光对准胬肉颈、体部血管进行光凝固,压强200~400mw,时间0.2~1.0s,直径200μm,每次凝固点100~200个,凝毕眼部用0.5%可的松液或0.1%地塞米松液点眼。

  7、预后

  手术成功则恢复良好。术后复发原因与术眼条件(如胬肉肥厚,充血明显的进行性胬肉)、操作不当及手术方法等因素有关。继续受到危险因素的刺激也是重要因素。

翼状胬肉辨证论治

  二、中医治疗

  本病为纯热之证,有虚实之分。实热宜清,虚热宜滋阴,兼风邪者,宜祛风清热。发展迅速,药物治疗无效者,宜手术治疗。无论虚实,均应配合局部点眼。

  1、辨证选方

  1)心肺风热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栀子胜奇散(《原机启微》)加减。白蒺藜(炒)12g,蝉蜕12g,谷精草12g,甘草12g,木贼草12g,黄芩12g,菊花12g,草决明12g,山栀12g,川芎12g,荆芥税12g,羌活12g,密蒙花12g,防风12g,蔓荆子12g,若眵多便秘者,去密蒙花、羌活加大黄。

  2)脾胃实热

  治法:泻热通腑。

  方药:泻脾除热饮(《银海精微》)加减。黄芪10g,防风9g,茺蔚子12g,桔梗6g,大黄10g,黄芩12g,黄连6g,车前子15(包),芒硝10(冲)。体不虚者去黄芪,加玄参、夏枯草,以加强泻热散结之功。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知母12g,黄柏12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12g,泽泻12g,云苓12g。或兼服甘露饮(《和剂局方》)。生地15g,熟地15g,茵陈12g,黄芩12g,枳壳10g,石斛12g,枇杷叶10g,甘草3g,天冬15g,麦冬15g。若心烦失眠重者,可加酸枣仁、夜交藤、五味子等。

  2、点眼疗法:

用于胬肉无须手术或术后防其复发者。除前述外用药物外,下列药物可选用。

  (1)使君子藤:以刀劈开,取流出汁点胬肉,每日2次。

  (2)鲜鹅不食草适量,捣汁澄汁煮沸加冰片,少许,调匀后点胬肉上。每日1~2次。

  (3)乌梅一只,轻粉、冰片各少许,共研极细未,点胬肉上,日1~3次。

  (4)杏仁去皮尖,白蜜各适量,共研膏,少许点胬肉上,日1~2次。

  (5)浮萍适量,冰片少许,共研极细,点胬肉上,日1~2次。

  (6)硼砂3g,冰片少许,共研极细,点眼日1~2次。或加胆矾3g,制法如上。

  (7)葳蕤仁6g,青盐3g,猪胰30g,捣研极烂,少许点眼,日1~2次。

  (8)磠砂、风化硝、冰片各6g共研极细未,少许点胬肉上,痛甚者以生理盐水冲之。

  3、中药

  1)三黄片:

每服4~6片,每日3次。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用于胬肉红赤,而邪热内盛,大使秘结者。

  2)防风通圣丸:

每服6g,日服3次。具有清热疏风通便之功。用于胬肉红赤痒涩,表里俱实者。

  4、针灸

  1)体针加点刺胬肉法:

主穴:睛明,瞳子髎。配穴:少泽、太阳、合谷。用毫针从胬肉头部至根部轻划或点刺数次,至少量出血,然后针主穴配穴各一,取少泽穴时,应点刺放血。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前3~5天轻划点刺胬肉,后5-7天仅取穴针刺。治疗期间应配合点眼。

  2)耳针:

取眼、神门、肝、肺等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10~15分钟;适用于胬肉明显红赤者。

  3)湿敷法:

黄柏、白及各等份,水煎,冷敷眼部,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用于胬肉红赤较甚者。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精品推荐

相关省份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