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氯酚钠中毒
- 五氯酚钠(sodium pentachlorophenate)是目前用于消灭钉螺的药物,并对蚂蟥、蟛蜞、果树害虫、真菌、细菌等亦有杀灭功能,还可作为木材防腐和农业除草剂,用途甚广。同时对人、畜的毒性也大,大鼠口服本品急性中毒半数致死量为78mg/kg,成人由各种途径进入的急性致死量均为2g上下。
- 巨吻棘头虫病
- 巨吻棘头虫病(macracanthorhynchiasis)是猪巨吻棘头虫(Macrocanthorhus hirudinaceus)寄生于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属人畜共患寄生虫病。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吉林、安徽、广东、四川和内蒙等省区报道 300余例。
- 腹卒中综合征
- 腹卒中综合征(Abdominal Apoplexy Syndrome)是指腹腔内血管自发性破裂引起急腹症和休克症候群。又称之为自发性大量腹腔内出血、腹腔内卒中综合征、肠系膜或腹膜下出血综合征。多见于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的男性患者。
- 乙酰苯胺类中毒
- 乙酰苯胺是磺胺类药物的原料,可用作止痛剂、退热剂和防腐剂等。本类药物常用者有非那西丁(phena-cetin)及扑热息痛(paracetamol),其他为含有非那西丁的复方阿司匹林片、小儿退热片、扑尔感冒片、安钠咖片、优散痛片、去痛片、撒烈痛片、使痛宁片、安痛定片等。中毒病例大都由于误服大量、频繁或长期应用所致;幼婴内服较大剂量小儿退热片发生中毒反应者较为多见。朴热息痛是非那西丁的代谢产物,毒性较小,但如大量服用,则可发生急性中毒。
-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
- 肠旋转异常是指在胚胎期中肠发育过程中,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不完全或异常,使肠道位置发生变异和肠系膜附着不全,从而引起肠梗阻或肠扭转。大概在6,000个出生婴儿中有1例。多数在新生儿期出现症状,少数在婴儿或儿童期发病。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1倍。
-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
- 回盲肠综合征(ileocecal syndrome),又称粒细胞减少性肠病、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亦有称之为白血病合并盲肠炎。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如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病人可合并此病征。病变可累及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及右半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期间的发热、腹痛、腹胀、腹泻、血便、恶心、呕吐等。
- 湄公血吸虫病
- 湄公血吸虫病于1950年在泰国南部首先发现。本病在老挝湄公河的江岛(Khong island)流行。1978年才正式命名为湄公血吸虫病(schistosome mekongi)。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肝脾肿大、腹痛、腹泻等。
- 粗制棉子油中毒
- 棉子含棉子色素腺体,以棉子酚类色素为主,可引起神经、血液、肝、肾等脏器组织细胞的损害。误服棉子、棉子饼、大量或长期食用未加精制的棉子油(内含棉酚高于国家标准多倍)均可致棉酚中毒(gossypolpoisoning),患者多见于产棉区。
-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
- 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non-obliterative vascular ischemia of mesentery)是一种由肠系膜上动脉痉挛所引起的急性肠缺血,占急性肠系膜缺血的20~30%,病死率超过70%。高病死率与疾病本身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和合并其他全身严重疾病有关。最早定义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是尸检中发现患者小肠坏死,而动脉或静脉未见明显闭塞性改变。肠系膜血液循环研究表明,肠系膜血管收缩、组织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引起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 腹膜后间隙出血
- 腹膜后间隙出血(Hemorrhage in Retroperitoneal Space)乃严重腹部损伤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常被腹内脏器损伤或其他部位(如脑、胸、脊椎、四肢及骨盆等)复合性损伤所掩盖而易误诊,诊断较为困难,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有报告死亡率高达42%。
- 小儿糖吸收不良
- 糖吸收不良主要是小肠黏膜缺乏特异性双糖酶,使食物中双糖不能充分被水解为单糖影响其吸收,也偶见单糖吸收发生障碍。除了新生儿缺乏淀粉酶外,一般成人都不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不引起临床问题。
-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
-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综合征(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 Syndrome)是原发性或继发性结肠扩张,而结肠本身无病变的一组综合征。常发生于久病和长期卧床患者,发病部位常在回盲部或右半结肠。
- 氯喹中毒
- 氯喹中毒(chloroquine poisoning)多因口服剂量过大或长期用药所致。服药超过规定剂量3倍以上则可引起重症中毒,偶有应用治疗剂量而发生严重毒性反应。注射用药的毒性反应较大,静注速度过快可致突然死亡。原有心肌病变,肝、肾功能不良,缺钾,体虚,以及应用洋地黄时均易引起中毒。
- 十二指肠外瘘
- 十二指肠外瘘(exteRNAl duodenal fistula)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肠外瘘,也是上腹部手术和腹部外伤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十二指肠大部分深居腹膜后,又有胆管和胰管与之交汇,再加上病因不同,同样是十二指肠外瘘,表现形式与转归可有极大的不同。有的极易治疗,如十二指肠残端瘘。有的并发症繁多,治疗复杂,预后极差。
- 食管壁内憩室
- 食管壁内憩室(esophageal intramural diverticulum)系少见良性病变。临床以食管壁多发的呈弥散性分布的、1~3mm的外突性小囊为特征。首次于1960年由Mendel描述,之后文献续有报道,多见于50~60的男性,亦可累及儿童及青年。
相关医生
相关医院
-
- 北京协和医院
- 地址:(东单院区)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100730;(西单院区)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100032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37号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追溯历史,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院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改为“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总后方勤务部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