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名称】: 盐酸吡格列酮片
【商用名称】: 盐酸吡格列酮片
【主要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吡格列酮。 化学名称:5-{4-[2-(5-乙基-2-吡啶)-乙氧基]-苯甲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 分子式:C19H20N2O3S·HCl 分子量:392.89
【功能主治】: 对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可与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联合以改善和控制血糖。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合用。 2型糖尿病的控制还应包括营养咨询、必要的减肥和体育锻炼。这些努力不仅在2型糖尿病的初始治疗时很重要,在药物维持治疗时也是如此。
【用法用量】: 盐酸吡格列酮应每日服用一次,服药与进食无关。 糖尿病治疗应个体化。治疗反应用Hb...
【药品相互作用】: 口服避孕药: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含有乙炔基的雌二醇和炔诺酮的口服避孕药同时服用,会降低血浆中两种荷尔蒙的浓度达30%,从而导致避孕失败。同时服用盐酸吡格列酮和避孕药的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和口服避孕药共同的药物动力学作用尚未评估,因此,盐酸吡格列酮和口服避孕药同服的患者应谨慎。 格列吡嗪: 健康志愿者同服盐酸吡格列酮(45 mg/日)和格列吡嗪(5.0 mg/日)7日,未见格列吡嗪稳态药物动力学改变。 洋地黄毒甙: 健康志愿者同服盐酸吡格列酮(45 mg/日)和洋地黄毒甙(0.25 mg/日)7日,未见洋地黄稳态药物动力学改变。 丙酮苄羟香豆素:健康志愿者每日同服盐酸吡格列酮45 mg和丙酮苄羟香豆素连续7日,未见丙酮苄羟香豆素药物动力学稳定性变化。当患者接受丙酮苄羟香豆素治疗时,盐酸吡格列酮对凝血酶时间的临床作用无显著影响。 双胍类: 健康志愿者同服双胍类(1000 mg/日)与盐酸吡格列酮每日45 mg 连续7日,未见单剂量双胍的药物动力学稳定性改变。 细胞色素P450 异构体 CYP3A4对盐酸吡格列酮的代谢有部分的作用。盐酸吡格列酮的特殊形态的药物动力学相互反应研究尚未进行。由该酶
【注意事项】: 本品只有胰岛素存在的基础上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的作用,因此本品不适用于治疗I型糖尿病及其引起的酮症酸中毒。 1. 低血糖:本品与胰岛素或其它口服降血糖药同用时,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应减少合用药的用量。 2. 排卵:胰岛素抗性的绝经妇女患者,应用本品可能会恢复排卵。因胰岛素敏感性的增加,如果不采取避孕措施,可能有怀孕的危险。 3. 血液学:应用本品在开始治疗的4~12周,可能引起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降低2~4%,之后保持相对稳定。此与增加血容量有关,但无血液学临床意义。 4. 水肿:浮肿患者慎用。 5. 心脏:应用本品,会增加血容量和心脏前负荷,可能诱发心脏肥大,而其临床意义尚未确定。 6. 肝脏:噻唑烷酮类的另一个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在治疗特异质的患者中,具有异常的肝毒性,严重的导致肝衰竭,致肝移植或死亡。盐酸吡格列酮几乎无肝脏毒性或转氨酶升高。 尽管本品肝脏毒性很低,但对于特异质的病人,应用本品治疗的第一年,提醒患者和医师每两个月做一次肝功检查。
【不良反应】: 本品单独治疗,副作用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头痛、鼻塞、肌肉痛、牙不适;咽炎偶有发生。与磺酰脲类降糖药合用,中度低血糖的发生率在1~2%。本品15mg/日与胰岛素合用,低血糖发生率在5%;30mg/日组在8%。 黄斑水肿:有国外上市后的报道,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包括吡格列酮,发生或加重(糖尿病)黄斑水肿并伴有视力下降,但发生频率非常罕见。尚未明确黄斑水肿是否与服用吡格列酮有直接关系。如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医生应考虑是黄斑水肿可能性。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接受眼科医师进行的常规眼科检查。除此之外,无论糖尿病患者正在接受治疗或存在其它体格检查异常,只要出现任何一种视物症状就应迅速接受眼科医生检查。 骨折:在国外的一项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病程9.5年)的随机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注意到服用吡格列酮的女性患者骨折的发生率增加。在平均为期34.5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吡格列酮组的女性患者骨折发生率为5.1%(44/870),而安慰剂组仅为2.5%(23/905)。这个差异在治疗开始一年后就出现了,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持续存在。女性患者所发生的骨折为非椎骨骨折,包括下肢和远端上肢。男性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的骨折发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怀孕妇女尚无充分和良好的临床对照研究。仅当盐酸吡格列酮对胎儿潜在的益处大于危害时,孕妇才应服用。 因现有资料很明确的显示怀孕期非正常血糖水平与先天性异常及新生儿期发病率、死亡率高度相关,所以大多数专家建议孕妇可用胰岛素尽量将血糖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盐酸吡格列酮是否在母乳中分泌尚未知,因很多药物均会在母乳中分泌,所以盐酸吡格列酮不应用于哺乳期妇女。 儿童用药:儿童服用盐酸吡格列酮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建立。 老年用药:65岁及65岁以上患者临床研究表明,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无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