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关节突关节脱...
- 单侧关节突关节脱位是较为常见的损伤,通常是由屈曲暴力和旋转暴力协同作用所致。主要表现为颈部的局部症状和合并神经损伤时发生相应脊髓节段的损伤症状。
- 单房性骨囊肿
- 单房性骨囊肿(solitary bone cyst)囊内为一单腔,里面衬以薄膜并含草黄色液体。骨囊肿常位于肱骨和股骨上干骺端,囊壁多因外伤甚至病理骨折后意外发现,或股骨上端病变常因步态异常引起注意。
- 单纯性寰枢椎脱位
- 单纯性寰枢椎脱位属于旋转半脱位,曾先后为Coutts(1908,1934)和Fielding(1977)等所描述。其实质是第1颈椎的侧块在第2颈椎侧块上方发生位移;从动态上观察,表现为第1颈椎围绕第2颈椎的齿突呈分离旋转半脱位。单纯性寰枢椎脱位在临床上大多无明显症状,因而易被忽视而漏诊。
- 多发性骨骺发育不...
- 多发生骨骺发育不良(multiple epiphysial dysplasia)又称Catel病,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骨发育不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有家族性,但其遗传变异性大,即使在同一家族中表现也不同。
- 多肌腱末端病
- 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多肌腱末端病是未定型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和反应性关节炎等脊柱关节病常见而具有特征的表现之一,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断具有提示性价值。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儿童的多肌腱末端病或血清阴性肌腱末端病和关节病综合征,是幼年脊柱关节病的标记和预测该病的最好指标。虽然它尚未被划分在脊柱关节病分类中的一种疾病,但是它又与许多脊柱关节病密切相关。不少病人患病后先到骨科就诊。将多肌腱末端病在此描述,以便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广的诊断思路。
- 多发性遗传性骨软...
- 多发性骨软骨瘤病或多发性外生骨疣的发病率比孤立性骨软骨瘤为小。它是一种骨胳发育异常,在骨胳上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骨隆起。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有三个特征:①具有遗传性②骨缩短或畸形③恶变成周围型软骨肉瘤的发生率高。多发性骨软骨瘤病或多发性外生骨疣的发病率比孤立性骨软骨瘤为小。它是一种骨胳发育异常,在骨胳上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骨隆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多数病员有家族遗传史[3]。这病名称很多,有时称为遗传性畸形性软骨发育不良,或骨干续连症。后者主要是指整个患骨的塑型有异常。严重时,儿乎所有软骨内化骨的骨胳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好发部位仍以膝和踝邻近的长管状骨最多见,呈双侧性和对称性。
- 短骨骨干结核
- 手足短骨骨干结核较为常见。病人多为10岁以下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少见,病变也常多发。
- 短腰畸形
- 先天性短腰畸形较之先天性短颈畸形明显为少见,且其中部分病例伴有短颈畸形。
- 淀粉样变病和淀粉...
- 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不是一个临床独立病种,而是一组由组织结构推动的蛋白沉积病。本病最早由Wirchow于1854年发现,近20年来随着淀粉样物质从各种疾病患者的组织中提取,其相应的化学成分得以进一步分析及了解,诊断率亦显著提高,实际上淀粉样变病临床上并非少见。其特点为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于血管壁及组织中而引起多种病变,主要累及心、肾、肝、脾、胃肠、关节肌肉及皮肤等器官及组织。沉积可发生在局部或全身,病程可呈良性或恶性。淀粉样物质的沉积常是潜在病症的部分表现,与之相关的病症状态可能是炎症,自身免疫病、遗传病及肿瘤,其症状决定于原有疾病及淀粉样物质沉积的部位和沉积量。
- 多发性骨骺发育异...
- 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muffiple epiphyseal dysplaais)亦称Fairbank病或多发性骨骺成骨不全(dysostosis epiphysealis multiplex)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软骨的发育缺陷,其特征为许多骨骺异常的骨化,患者的生长发生障碍,手指粗短。1935年Fairbank首先描述此病,有遗传性及家族史。男性较女性多见。发病年龄为幼儿及少年。以髋、肩、踝多见,其次为膝、腕及肘关节。因有多个不规则骨人中心的出现,使骨骺增大,有时可延至骨干。以后骨化中心不规则融合,造成关节面不平整,导致早期产生骨关节炎。
- 点状骨骺发育异常
- 点状骨骺发育异常(dysplasia epiphysial punctata)主要表现为骨骺部位有分散的钙化点。亦称先天性钙化性软骨营养障碍(chondrodystro-phiacalcificans congenito)及点状骨骺(stippled epiphyses)等。
- 单纯性乳腺增生症
- 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simple epithelial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病变,为育龄妇女常见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至绝经期前的任何年龄组,尤其以未婚女性或已婚未育者,或已育未哺乳的性功能旺盛的女性为多见。该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在临床上50%女性有乳腺增生症的表现,在组织学上则有90%女性可见乳腺结构不良的表现。1922年Bloodgood首先描述,1928年Semb注意到此病表现为乳房疼痛并有肿块,命名为单纯性腺纤维瘤病。1931年Beatle称之为乳腺单纯性脱皮性上皮增生症;1948年Gescnickter称之为乳痛症(mastodynia)。一直沿用至今。
- 动脉瘤
- 分为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多为动脉硬化或创伤所致,梅毒性少见。可发生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部位,以股动脉和腘动脉为好发部位。
- 多发性大动脉炎
-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原发性大动脉炎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多见于青年女性。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炎症,临床上根据受累动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为最多,其次是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受累的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也可见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而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认为这是一种与免疫复合物沉着有关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且多数可能与某些感染有关联。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的患者曾检出抗主动脉抗体,但其病因作用不肯定。在亚洲和非洲发病率较高。多见于年青女性,发病年龄5-45岁,男女之比约1:8。
- 动静脉血管瘤
- 动静脉血管瘤是一种由动脉和静脉两种成分构成的血管瘤,发病部位多在四肢、头颈和颅内,局限于眶内者少见。治疗动静脉血管瘤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注射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来制定。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关注患儿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
相关医生
相关医院
-
- 北京协和医院
- 地址:(东单院区)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100730;(西单院区)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100032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37号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追溯历史,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院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改为“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总后方勤务部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