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性鼻中隔穿孔
- 创伤性鼻中隔穿孔多由外伤或鼻中隔矫正手术后遗症引起的,其临床表现与大小部位有关,多有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带血等症状。
- 眼异物伤
- 眼的异物伤比较常见、根据异物的性质可分为金属异物和非金属异物两类。大多数异物为铁、钢磁性金属异物,也有非磁性金属异物如铜和铅。非金属异物包括玻璃、碎石及植物性(如剌、木)和动物性(如毛、刺)异物等。不同性质的异物在眼的不同部位所引起的损伤及其处理各有不同。
- 耳鼻咽喉创伤
- 耳鼻咽喉创伤平时、战时均可见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不完全统计耳鼻咽喉伤员占入院总务员的5.7%。耳鼻突出于头面部,容易受外伤。战时火器的爆震压力波对听器的损伤尤为严重。咽喉位置较深,其前上有下颌骨,前下有胸部,后有颈椎保护,故受伤机会较少。战伤中,耳部伤口占72.6%鼻部伤占21.0% ;咽喉伤占6.4%。
- 外伤性脂肪坏死
- 外伤性脂肪坏死(traumatic fat necrosis)系外伤引起皮下脂肪坏死。往往有一段潜伏期,多见于中年女性,以50岁左右发病率较高。
- 咽部机械性创伤
- 咽部机械性创伤多由外界的直接暴力引起,如战伤、交通事故、工伤、自杀等,也可由来自内部的创伤如手术损伤、异物损伤等。咽外部的刺伤或切伤多见于口咽部和喉咽部,伤口多在舌骨和甲状软骨之间,以利刃刎颈的切伤多为横行,锐利兵器所致的刺伤、切伤和割伤多为盲管伤,皮肤刺入口较小,向内刺入较深,或为贯通伤。挫伤为钝器的击伤,可致深部组织断裂,爆炸伤常引起颈部组织广泛损伤。
- 眼酸硷化学伤
- 化学物品的溶液,粉尘或气体进入或接触眼内,都可引起眼部损伤,统称为化学性烧伤。多发生在化工厂、实验室或施工场所。其中最多见的为酸性烧伤和硷性烧伤。
- 强酸类中毒
- 强酸主要指硫酸、硝酸和盐酸,它们都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中毒多由于生产过程中皮肤接触或呼吸道吸入或误服所致。药物接触局部,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坏死和溃疡,甚至腔管脏器穿孔,以后形成疤痕、狭窄和变形,随着药物吸入血循环,引起内脏器官的损害,以肝、肾受损较重。大面积的皮肤接触除了有局部的反应外还可引起全身症状。
- 支原体感染
- 支原体(mycoplasma)是细胞外生存的最小微生物。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一般在0.3-0.5um之间,呈高度多形性,有球形、杆形、丝状、分枝状等多种形态。它不同于细胞,也不同于病毒。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造成的危害相当大,涉及人、动物、植物及昆虫等多个领域,给人类健康和科研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从人体分离的16种支原体中,5种对人有致病性,即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人型支原体(M.homins)、生殖支原体(M.genitalium)及发酵支原体(M.fermentans)。脲解支原体属(ureaplasma)含脲解支原体等体、脲解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等对人有致病性。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肺炎的主要原因。脲解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则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 新生儿黄疸
-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复现,或生后2周后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间接胆红素超过307.8μmol/L(18mg/dl),则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几率较高,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易遗留后遗症。
- 麻疹
-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疫情主要威胁5岁以下儿童,成人也有发病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 鹅口疮
- 鹅口疮是新生儿时期经常见到的疾病,尤其是出生一周以后的早产儿。俗称白口糊,中医叫雪口症。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是属于真菌的一种,也称霉菌。一般认为是由于新生儿免疫机能低下,如虚弱,营养不良,腹泻,或因感染而长期应用各种抗生素或激素如强的松等所造成的。鹅口疮(雪口病)是最常见的口咽黏膜念珠菌病,是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内脏、皮肤、粘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
- 疝气
-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自脐部突出的疝称脐疝。临床上分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种。
- 奶癣
- 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又名「胎敛疮」。多为体质过敏,为风湿所袭,搏于气血而发。分干、湿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红,搔之起白屑,其形如癣疥而不流津水的,为「干敛疮」,偏于风热盛。如皮肤起粟,搔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甚至可以延及身体其它各部,为「湿饮疮」,偏于湿热重。此证常使患儿躁烦,睡卧不安,病久皮肤可有苔癣样变化,若皮损渗出液减少,肤红减退,为好转的现象。本病即「婴儿湿疹」。多见于肥胖婴儿,通常在生后第二或第三个月开始发生。好发于颜面及皮肤皱褶部,也可累及全身。一般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轻至痊愈。但也有少数病例继续发展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
- 咽炎
- 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的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依据病程的长短和病理改变性质的不同,分为急性咽炎、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慢性单纯性咽炎、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咽炎、病毒性咽炎、链球菌性咽炎、淋菌性咽炎。
- 小儿急性喉炎
- 小儿急性喉炎是喉部黏膜的急性炎症,可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也可成为某些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或并发症。以声音嘶哑,咳声如犬吠为主要特征,重者可导致喉梗阻面危及生命。中医称为“喉风、喉音、喉痹”等。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小儿抵抗力低,且由于小儿喉部的解剖特点,喉腔狭小,喉软骨柔软,会厌软骨舌面、杓状软骨、杓状会厌襞、室带和声门下区粘膜下组织松弛,粘膜淋巴管丰富,发炎后易发生水肿,引起气道阻塞。小儿咳嗽功能不强,不易排出喉部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更使呼吸困难加重。因此,小儿急性喉炎的病情常比成人严重,若诊断及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相关医生
相关医院
-
-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 地址:(东单院区)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100730;(西单院区)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100032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示
-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37号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追溯历史,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院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改为“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总后方勤务部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