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脑下部损伤
- 丘脑下部损伤系指颅脑损伤过程中,由于颅底骨折或头颅受暴力打击,直接伤及丘脑下部而出现的特殊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机体内脏活动、内分泌、物质代谢、体温调节、维持意识和睡眠等生理功能活动异常。
- 下丘脑多汗症
- 下丘脑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主要自主神经中枢,控制调节出汗。
- 外伤后颅内积气
- 外伤后颅内积气又称外伤性气颅,几乎均因颅底骨折累及鼻旁窦或乳突气房而致,故常合并脑脊液漏。
- 散发性脑炎伴发的...
- 目前认为,许多颅内感染是由病毒所致,除了已明确病毒类型的各种急性脑炎以外,还有慢病毒感染或慢病毒疾病,其主要病变是脱髓鞘和(或)变性的慢性疾病过程。病理改变主要包括病毒的直接损害和组织的病理反应,后者是机体对病毒抗原免疫反应的结果。由于病毒种类(如株型)不同,则引起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病变性质、程度与感染的病原及机体反应直接相关。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从临床实际出发,目前临床分型大多按起病形式(急缓)和病理改变的重要特点,基本上分为两大类:①急性病毒性脑炎: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等;②慢病毒脑炎:已知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
- 脊髓蛛网膜炎
- 脊髓蛛网膜炎是蛛网膜的一种慢性炎症过程,在某种病因的影响下,使蛛网膜逐渐增厚,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的损害,或形成囊肿阻塞髓腔,或影响脊髓血液循环,最后导致功能障碍。
- 绝经与阿尔茨海默...
-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虽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大脑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与雌激素水平降低影响脑结构功能相关。阿尔茨海默病具有特征性神经病理和神经生化改变,它常常起病隐匿,在几年的时间内缓慢而稳固地发展,常于起病后6~12年死亡。早发性痴呆综合征于1907年,由Alzheimer首先报道1例50余岁妇女患痴呆症而命名为Alzheimer disease,AD,即早老性痴呆症。另一类发病较迟的痴呆症,曾称为老年性痴呆症。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此两种疾病的神经病理改变是相同的,因此可视为同一种疾病。
-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
-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以脑桥基底部对称性脱髓鞘为病理特征的可致死性疾病。本病是一种少见的急性髓鞘溶解性病变。现在多认为是由于低钠血症,确切地说是由于过快地纠正低钠血症所引起。Adams等(1959)首次报告。Adams等在1950年的首例,观察的是一年轻的慢性酒精中毒者,因酒精戒除症状住院,在数天内发展成为四肢瘫痪与假性延髓性麻痹,并很快死亡。病理检查的主要发现是脑桥基底部大面积对称性脱髓鞘病变,遂得其名。
-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
-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dyssynergia cerebellaris myoclonica)系由Ramsay Hunt(1921)最早描述,故又称Ramsay Hunt综合征(RHS)。但在以后应用RHS报道的诸多病例,其临床、病理及病因等却很不一致。本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其基因传递形式分类于脊髓小脑型遗传性共济失调,其病因不明。马赛协作组(1990)曾提出不宜采用这一名称,并根据以往报道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类:1.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progressive myoclonic epilepsy,PME) 表现为肌阵挛伴癫痫性抽搐,进行性加重,特别是出现共济失调和痴呆。2.进行性肌阵挛性共济失调(progressive myoclonic ataxia,PMA) 是以肌阵挛、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偶有或无癫痫发作及认知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但也指出在这两类综合征之间的临床症状仍有部分重叠。
- 脑痨
- 脑痨又名脑痉。脑痨是由于痨虫侵袭于脑,损伤脑神所引起的。脑痨基本征候特征为发热,盗汗,头痛,呕吐,项强,昏睡,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痨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 小儿癫痫发作诱发...
- 小儿癫痫发作诱发失语综合征,又称Landau-Kleffner综合征,是一种由于癫痫发作造成语言中枢的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这种疾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常常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癫痫的植物神经性发作、癫痫和癫痫样发作等症状。 对于小儿癫痫发作诱发失语综合征的治疗,主要采取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病因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癫痫发作、治疗神经炎等;对症治疗主要包括促进脑循环、改善认知功能等。治疗周期通常为1-6个月,但治愈率较低,约为10%。 总体来说,小儿癫痫发作诱发失语综合征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类似的病症,建议及时就医,以便确诊和治疗。
- 维生素B1缺乏神经
- 维生素B1(即硫胺素)缺乏症临床上曾称为“脚气病”,是因食物中维生素B1摄入不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主要累及消化、神经和循环系统。本病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在我国以谷类为主食的地区仍经常发生。
- 流行性甲型脑炎
- 流行性甲型脑炎又称昏睡性脑炎(encephalitis lethargica)。1917年4月康斯坦丁冯艾克诺默(Constantin von Economo)医生在维也纳精神病学会上发表了他对这种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的发现,并提出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故又称Von Economo脑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甲型脑炎席卷欧洲,大约500万人被感染,患者大多为年轻人,而且女性多于男性。急性期临床特征为发热、昏睡、眼肌瘫痪及舞蹈样运动过多等。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帕金森(Parkinson)综合征。
-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
-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小儿时期所特有的综合征。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若干组肌肉的协同收缩。肌肉间这种巧妙的配合动作称为协同运动或共济运动。共济运动需要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上述任何部位的损害所致的运动协调障碍称为共济失调。不同部位的损害引起的共济失调特点各异,如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等。根据病因的不同又可分为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先天性代谢异常性共济失调及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等。
- 颅内静脉窦闭塞性...
- 特发性颅高压是临床表现以高颅压为主,脑脊液化验正常和神经放射学检查无颅内占位病位和脑积水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病人的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病因的头痛和视盘水肿。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是引起脑静脉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产生颅高压,此种特殊类型的颅高压称为静脉窦闭塞性颅高压。
- 格斯特曼综合征
- 格斯特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GSS),系Gerstmann,Straussler和Scheinker于1936年首先发现和描述,故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其特征是小脑共济失调伴有痴呆和脑内淀粉样蛋白沉积,多为家族性。1981年,Masters接种动物证实了该病的可传染性。平均病程5年。平均发病年龄43~48岁(24~66岁),是一个中年进行性小脑脊髓的退行性变痴呆。与CJD相反,肌阵挛罕见或没有。确诊靠脑组织检查、动物接种。病理见淀粉样斑块外与其他TND一样,在小脑见神经纤维包绕为主,有似老年性痴呆的Alzheimer病,但用抗Prpsc抗体免疫染色可阳性,而以对淀粉样蛋白抗体染色则阴性可资鉴别。
相关医生
相关医院
-
- 北京协和医院
- 地址:(东单院区)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100730;(西单院区)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100032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高干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 级
-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37号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追溯历史,华西医院起源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基督教会1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院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改为“军委直属机关医院”。1954年7月,总后方勤务部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