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检查
- 物理检测
- 一般检查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是病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以后,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蛋白质所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性抗体(保护性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在初次感染乙肝后6-23周出现,可持续数年,HBsAb阳性表示已经获得免疫,在我国正常人群中,HBsAb阳性率可达40%左右。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指乙型肝炎病毒外壳部分所含的小球形颗粒与管型颗粒,现分为八种不同亚型和两种混合亚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出现于病人血循环中,可持续数月、数年乃至终身,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指标。但在所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可以阴性,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等血清学标志则可阳性。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对应抗体,它不是保护性抗体,它的存在反而是受到乙型肝炎病毒侵害的指标之一。它包括IgM、IgA、IgG三种类型。IgM型是判断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是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一般持续3-6个月。如果HBcAb-IgM持续高滴度,表明病人乙肝有慢性化倾向。若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HBcAb-IgM滴度高,说明乙肝病毒正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HBcAb-IgG出现较晚,不是保护性抗体,检测HBcAb-IgG具有流行病学调查意义。
-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HBcAb)
-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现知HBV有三种抗原。
- 抑癌基因Rb
- 抑癌基因Rb基因是第一个被克隆的抑癌基因,最初发现于儿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estoma),因此称为Rb基因,Rb基因定位于人类13号染色体q14,全长200kb,有27个外显子,26个内含子,编码具有928个氨基酸残基(p105)。Rb基因的抗癌性有两种含义:一是在正常细胞中Rb蛋白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二是在肿瘤细胞内Rb基因具有抑制其生长及致瘤作用。
- 引流管
- 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在病人应用引流管时,要注意护理。
- 隐球菌病胶乳凝集试验
- 胶乳凝集试验检测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是一种简便、快速、有效诊断隐球菌感染的实验室方法。它以胶乳颗粒为载体,表面连接有抗新生隐球菌抗体,形成致敏胶乳悬液,如标本(血清、胸腔积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脑脊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则可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颗粒。该检查目前尚无确定的诊断界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有待验证,但它对早期诊断肺隐球菌病提供有益的线索。
- 针刺试验
- 针刺试验也称皮肤非特异性过敏反应,即针刺后12-48h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发展为水疱、脓疱和结痂,约1-2周消退。在白塞病中的阳性率57.9%-70%,高于正常人群,在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诊断的特异性较高。与病情活动有一定相关性,病情重时阳性率高,程度重。
- 植物血凝素皮内试验
- 皮肤试验是用于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最常用的体内试验方法。其本质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第Ⅳ型)。当机体被一些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病毒、或真菌等显性或隐性感染,或接触一些小分子物质,半抗原物质,当与体内组织蛋白接合成为完全抗原时机体就会产生针对这些抗原物质的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当有相应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局部的致敏淋巴细胞会释放多种淋巴因子,经24~72h后导致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表现为皮肤红肿硬结,这种反应称为迟发型变态反应。该反应可作为判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 植物血凝素试验
- 本试验是测定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较有价值的方法。在前壁掌侧皮内注射,18及24小时后观察结果。
- 中和试验
- 中和试验是病毒或毒素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失去对易感动物的致病力的试验方法。
- 中性粒细胞趋化试验
- 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大致包括趋化、调理、吞噬和杀菌几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定向移动走向细菌周围,经过调理素作用的细菌易黏附在中性粒细胞上,使中性粒细胞膜内陷,通过胞饮作用将细菌吞入形成吞噬小包,与细胞内的溶酶体融合成噬溶酶体,将细菌杀伤。但如果机体的趋化因子减少或吞噬细胞本身对正常趋化因子无反应时,即可导致吞噬细胞吞噬减弱,使机体容易感染。
- 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
-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时,通过中性粒细胞内多种因素(如过氧化物酶、补体等)共同作用将菌杀死。如果缺乏某一种酶(过氧化物酶),虽然吞噬功能正常,但不能将吞噬的细菌杀死,甚至还可将细菌携带随其游走,使感染扩散。
- 中性炎症细胞吞噬试验
-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直接吞噬和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本试验主要用于诊断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障碍性疾病。
- 肿瘤坏死因子α
- 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前者来自单核巨噬细胞,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是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存在于细胞上的TNF受体主要有两种:TNFRⅠ和TNFRⅡ,血清中存在的是可溶性的TNFR(sTNFRⅠ,sTNFRⅡ)。
相关医生
相关医院
-
- 北京协和医院
- 地址:(东单院区)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100730;(西单院区)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100032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
-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37号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院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