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检查
- 物理检测
- 一般检查
- 白细胞介素2(iL-2)
- 白细胞介素(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有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il-2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人类细胞只对灵长类来源的il-2起反应,而几乎所有种属动物的细胞均对人的il-2敏感。
- 白细胞介素4(iL-4)
- 白细胞介素(il-4)由抗原或丝裂原刺激的cd4+t细胞产年,活化的肥大细胞亦可产生il-4。人il-4基因与il-3、il-5一样,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成熟il-4分子量为18~19kd的糖蛋白。il-4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促使抗原或丝裂原活化的b细胞分裂增殖;促进tc细胞的活性;il-4不能刺激巨噬细胞增殖,但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il-4与il-3协同可维持和促进肥大细胞的增殖,在某些起敏反应性疾病发生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与csf协同作用,促进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诱导髓样细胞定向分化;诱导内皮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对淋巴细胞的迁移具有一定意义。
- 白细胞介素5(iL-5)
- 白细胞介素(il-5)也由抗原活化的cd4+t细胞产生;肥大细胞也能产生il-5。天然il-5的分子量为40~50kd,是由二硫键连接的二聚体糖蛋白,但是单体il-5也有il-5活性。il-5曾补称为t细胞替代因子(tcellreplacingfactor,trf),后来发现人类的il-5对b细胞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分化及活化。il-5不仅使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而且能增强其功能。在蠕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时出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是由il-5引起的。人类il-5还能促进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白三烯等炎症介质,从而提高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
- 白细胞抗原(HLA)
-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一群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分子,曾认为引起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检测HLA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分型、推测预后,可采用血清法测定A、B、C位点抗原,以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测定D、DR抗原。
- 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 已致敏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受到特异性抗原的刺激,会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其中包括移动抑制因子。
- 斑疹伤寒血清学检测
- 临床意义外斐反应是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试验,属于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 被动转移试验
- 被动转移试验是属于免疫疾病的免疫功能试验中过敏性测定部分,有人体皮肤和豚鼠皮肤两种,人体皮肤测定同种细胞的IgE过敏性抗体,豚鼠皮肤测定异种细胞的IgG型抗体。
- 鼻疽菌素皮内试验
- 鼻疽菌素皮内试验是鼻疽菌素眼睑皮内注射进行的试验。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单蹄兽传染病。以在上呼吸道粘膜、肺、皮肤或其他实质器官中形成鼻疽结节和溃疡为特征。人在实验室里操作不慎或接触病畜也能被感染,并多呈急性经过,所以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用鼻疽病料给雄性豚鼠作腹腔接种时,能产生施特劳斯氏反应。
- 丙型肝炎抗体检测(抗-HCV-Ig)
- 丙型肝炎抗体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所引起。机体感染HCV后,在血清中抗体出现较晚。
- 并殖吸虫后尾蚴膜反应
- 并殖吸虫病(又称肺吸虫病)是由吸虫纲的并殖吸虫引起。并殖吸虫的种类较多,在我国致病虫种主要有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人分别是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适宜宿主和非适宜宿主,囊蚴感染人体后,卫氏并殖吸虫经童虫发育为成虫;而斯氏并殖吸虫则发育滞留于童虫阶段,因而前者主要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后者主要引起皮下型并殖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常累及肺、脑、肝、皮肤等多个器官,症状较复杂。并殖吸虫具有虫种(株)和期间共有的和特异的抗原成分,应用其共有的抗原成分利于并殖吸虫病的诊断,例如2种并殖吸虫抗原可相互取代用于检测不同种并殖吸虫病;用特异的抗原成分则可作进一步的鉴别虫种或期。用并殖吸虫粗抗原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时,与血吸虫病和肝吸虫病出现交叉反应,用不同纯化的抗原可减少或消除此交叉反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适宜宿主于感染后10d,血清中首先出现抗囊尾蚴的抗体,以后滴度渐上升,至30~80d一直处于高峰,90d后渐趋降低持续于低水平;而针对成虫的抗体,最早于感染后40d出现,至80d滴度达高峰,90~100d时下降,并长期保持低水平而略有升降。在非适宜宿主中,于感染后15d出现抗囊蚴抗体,以后滴度不
- 病毒感染免疫检测
- 病毒感染在临床上常见,但由于病毒的严格细胞内寄生性,病程经过增殖迅速,变化快,繁杂的病毒分离鉴定和传统的血清学检查等难以作为实验室常规检查方法,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近年来出现的快速诊断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临床病毒学检查开创了新方法,提供了方便。
- 补体C3测定
- 补体系统中除C1一个亚型外,其余10种在血清中都处于非活性状态,被激活后才有免疫作用。
- 补体结合试验(CFT)
-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这一传统的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外,在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以原以及HLA的检测和分析中也有应用。
-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实验
-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实验是采用改良VDRL抗原,即将VDRL抗原用稀释液稀释后离心沉淀,于沉淀中加入EDTA、氯化胆碱和防腐剂,敏感性及特异性与VDRL相似。EDTA可使抗原在半年内不变性,氯化胆碱可灭活补体等,使用血清可不必加热灭活。抗原不必每天配制,在4—8℃冰箱中可保存半年。用心磷脂作抗原,测定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亦称反应素。本试验敏感性高而特异性较低,且易发生生物学假阳性。早期梅毒患者经充分治疗后,反应素可以消失,早期未经治疗者到晚期,部分病人中反应素也可以减少或消失。目前一般作为筛选和定量试验,观察疗效,复发及再感染。
- 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 待测血清中抗布氏杆菌抗体与胶乳试剂相遇,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相关医生
相关医院
-
- 北京协和医院
- 地址:(东单院区)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100730;(西单院区)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100032
北京协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
-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37号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坝,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她就是四川大学华
-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院
一、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前身是中国协和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1953年10月,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决定将“中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事业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